关于会议

日期 修订内容
2021/07/07 初稿
2023/11/20 警惕自证倾向
2024/10/23 追求对的决策
2025/05/27 警惕情景式结论
2025/07/08 显化隐式假设

一、会议类型

评审会议:优先关注事情本身是否成立

劳动要基于价值考量。所谓劳动,在工作中可视为是一项业务需求,一个OKR,产品运维等需要付出时间和人力成本的事件。在以往以研发思维做导向的时候,我们往往沉迷于应付需求而付出劳动,忽略了对需求的思考。例如,1)需求是不是一个伪需求,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更好的方式去解决;2)需求是否附着于某项价值,一个需求如果不产生价值那么必然带来无效劳动;3)需求附着的价值是否和我的价值观有冲突,冲突要如何调停;4)当价值冲突时,是否要牺牲自己的价值而服务于其他价值;

劳动的结果必须是价值导向的,没有价值附着的劳动是无意义的。尤其是公司内部,应该摒弃以工作量定高低,而是以价值产出论优劣。

头脑风暴:先数量,后质量

进行头脑风暴时应该不计较idea质量而优先关注数量,不设边界的发散思考、碰撞。

复盘会议:让踩的坑变成梯

项目复盘不是论功过,而是扬长补短,须坦诚自省。按照项目时间线,进行回顾。主要复盘内容为,在项目的哪个生命周期,做了哪些关键决策。当时做这个决策的原因是什么,这个决策现在看起来是否正确,如果重新回到那个时候是否有更好的决策。项目复盘后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未来相同情景的事情提供参考经验,避免重蹈覆辙。

不可避免的是,有些公司文化是事故到人,关联绩效,这时候催生的甩锅文化,也是打工人利益自卫行为。这种情况,作为利己打工人应该能做到:对外甩锅保住绩效,对内复盘沉淀经验。

陌生会议:快速了解别人的工作

当你参加了一个临时会议,你对会议中内容了解不多。那么在会上你应该关心什么呢?或者说通过什么问询方式快速了解会议内容呢。有个比较好用的问询方式:3W1H。比如:这个事情是什么(What),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(Why),什么时候启动、结束(When),这件事情是怎么做的,有什么关键技术(How)。然后就是,这个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,如:是否对我有利/有害,是否可协作等。

二、会议冲突

阐明立论,细化冲突点

有些会议,有一半的时间可能都在争论,而引发争论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:

1)没有明确提出问题,大家争论的点不同;

2)没有足够的信息量,大家有信息差;

3)问题提得比较模糊或者较大,大家就问题探讨的点不同;

4)问题提出时没有共识的原则,大家如果对一些原则没有把握住,那么起点相异必然无法求同。

也就是说,提出问题时要阐明问题是什么,细化问题到可讨论的粒度,补充信息量和原则,让大家可以共识的去开始讨论解决方案。

把会议中的挑剔者变为建议者

会议中总会有些人属于指导型沟通者,如果没有控制好情绪和沟通话术,可能会被认为是批评者、挑剔者,这很容易激起另一方的情绪对立。 作为会议的主持者,落入情绪陷阱是得不偿失的。

面对会议挑剔者时,建议从会议目标出发,接受不同的声音出现,真诚沟通,把挑剔者变成建议者。比如,“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”可以表露出自己的开放心态和倾听态度。这样对方可能会给以一些其他视角的建议,这有可能是完成你方案的最后一个拼图。总之,会议不是为了对抗,而是为了达成预设的目的。

三、会议决策卫生

显化隐含假设,论证因果关系

有些方案的假设是隐性的,如果不显示声明,评审人很可能会忽视。这可能导致误判因果关系,如抽象假设和验证假设。评审的第一项就是方案所基于的假设,用数据和案例去论证假设的因果关系是否为真。

警惕把相关性误判为因果性,见小数决策和审查数据

理性采纳Leader的发言

如果你是项目owner,那么你的leader(+1、+2、…)给的建议最终是否采纳需要自己理想判断,不能盲目接受。因为最后是你负责结果。但是是否采纳,都需要及时同步出来。

不可否认的是,确实有些公司存在办公室政治,leader的建议可能只是命令的委婉表达,具体如何决策还是需要看办公室文化。

警惕自证倾向

话说“证实是天性,证伪是理性”,人总会对自己先入的观点有偏好,大脑会倾向于证实该观点。自证倾向,会造成辨证冲突,会议很容易变成对抗的氛围。书籍《让思考成为习惯》里有一些好的建议,可以参考下。

追求对的决策,而非我的决策是对的

《原则》里有句话“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–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。所以我学会了让自己保持极度开明的心态,允许其他人指出我可能疏忽的东西。”。会议过程要公开的、透明的、非抵抗的、建议性的沟通,沟通不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决策,而是为了聚集群体智慧,形成群体决策,得出正确的决策。当然,正如《清晰思考: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》中所说,正确的决策不一定会有期望的结果,因为世界是变化的、复杂的,正确的决策只是提高了成功率,还尚未能百分百成功。即不要因错误的结果否因决策过程。

聚焦会议的讨论层级

讨论的内容可能有多个抽象层级,确认本次会议要讨论的抽象层级,聚焦该层级。例如,当前会议只是对齐各方的规划,那么就不要深入了解各方的具体思路。聚焦当前层级,可以避免发散带来的低效,当发生层级跳变的时候,要提醒参会各方,是否有必要在多个层级间讨论。

警惕情景式结论

要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:由于心理(反驳型人格、自证倾向、服从多数等)和情景原因,导致部分会议结论只在当时有效,会后可能会被推翻。

例如,研发A认为方案x会造成研发的打扰,所以不做方案x。而会上进行发散性提问时,可能会导致启用方案x。而研发A真正去做的时候,则又会被质疑。

四、会议流程

参会者数量

参考《毛泽东选集-第三卷》中的“《农村调查》的序言和跋”。

会议前-自问求自洽

文档评审前前,整理自问文档、自问自答,避免文档逻辑不完备。

评论